五臺山大白塔的白塔簡介
五臺山大白塔的白塔簡介
在五臺山景區(qū)中,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廟,在寺廟間有一座塔特別顯眼,蔚為壯觀,不能不說,這就是被當?shù)厮Q的大白塔。 據(jù)《山西省佛教名勝》記載,五臺山佛教中心區(qū)臺懷鎮(zhèn),有一座高聳入云潔白**的巨大佛塔——大白塔,它是五臺山的象征,被譽為“清涼**勝境”。
大白塔所處的寺院叫塔院寺,寺以塔名,頗為得體。
該寺原為大華嚴寺的塔院。明成祖永樂五年(1407年)擴充建寺。是五臺山**禪林之一、青廟十大寺之一,1983年被國務(wù)院確定為漢族地區(qū)佛教全國重點寺院。 塔院寺座北朝南,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。
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影壁、牌坊、石階、過門、山門、鐘鼓樓、天王殿、大慈延壽寶殿、塔殿藏經(jīng)阇,以及山海樓、文殊寺塔等建筑,氣魄雄偉,有殿堂樓房130余間,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。 五臺山塔式建筑,就其建筑年代、建筑規(guī)模、建筑形式、建筑材料而言,都稱得上是**現(xiàn)存塔建中類型較多的地區(qū)之一。在眾多的佛塔中,要數(shù)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,其它諸塔,猶如眾星捧月一般,簇擁著它。
請問白塔寺在哪里?
在山西五臺山,實際叫做塔院寺,因寺內(nèi)有大白塔而聞名,山西當?shù)厝艘话懔晳T叫做白塔寺,是**的**禪處之一,也是開光加持的勝地,每年都有大量的加持法事,相傳很早以前白塔寺每年三月都要設(shè)一個“無遮大會齋”,就是不區(qū)分僧人和**,不區(qū)分窮人和富人,不區(qū)分男女老少,凡來者都分給一樣的飲食,眾生平等。
五臺山寺院簡介
山西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東北部五臺縣境內(nèi),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,**點北臺葉門峰海拔3058米,被稱為“華北屋脊”。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,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,拔地崛起, 巍然矗立,峰頂平坦如臺,故名五臺。
又因山上氣候多寒,盛夏仍不知炎暑,故又別稱清涼山。
是一個融自然風光、歷史文物、古建藝術(shù)、佛教文化、民俗風情、避暑休養(yǎng)為一體的旅游區(qū)。五臺山寺廟始建于漢明帝,唐代因“文殊信仰”的繁盛,寺院多達360多處。清代,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,出現(xiàn)了各具特色的青、黃二廟。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(qū),稱為臺內(nèi),其外圍則稱臺外。
在此佛教圣地,建立的眾多寺廟中又以南山寺、顯通寺、塔院寺、菩薩頂最有特色。南山寺始建于元朝,整個寺院共7層,下三層名為極樂寺,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,上三層稱作佑國寺。寺內(nèi)的石雕和泥塑內(nèi)容包括佛教傳說、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,堪稱五臺山一絕。
站在佑國寺**層可以遠眺五臺山的其他四臺。顯通寺是五臺山規(guī)模**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,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**最早的寺廟,該寺位于五臺山中心區(qū)。顯通寺的大雄寶殿是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,殿內(nèi)供奉有釋迦牟尼百科、阿彌陀佛、*師佛的塑像,整座大殿開闊疏朗,古色古香。
無量殿為磚砌結(jié)構(gòu),里面供奉有銅鑄毗盧佛,該殿沒有房梁,形制非常獨特,具有很高的藝術(shù)價值。銅殿是一座青銅建筑物,殿內(nèi)有上萬尊小佛像,是罕見的銅制文物。顯通寺前的鐘樓里有五臺山**的銅鐘——長鳴鐘,鐘的表面刻有一部萬余字的楷書佛經(jīng)。
塔院寺內(nèi)有五臺山的標志性建筑物——大白塔,塔高56.4米,通體潔白,被譽為“清涼**圣境”。塔頂懸有兩百余個銅鈴,風吹時聲音清脆。白塔的東邊有一座小白塔,相傳此塔內(nèi)藏有文殊菩薩顯圣時遺留的金發(fā),因此又稱文殊發(fā)塔。藏經(jīng)閣在大白塔北側(cè),為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,內(nèi)有用漢、蒙、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(jīng)書兩萬多冊。
菩薩頂是五臺山**最完整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,這里是每年農(nóng)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**主場地,在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“鎮(zhèn)魔”的盛況。寺內(nèi)有天王殿、釋迦牟尼殿、菩薩殿,因歷代**都曾登臨菩薩頂,所以寺內(nèi)有不少御筆親題的碑和匾。在東院過廳和后院,有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,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、蒙、滿、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,均為清代康熙帝手書。 除上述寺院外,五臺山還有寺廟——臺內(nèi):壽寧寺、碧山寺、普化寺、黛螺頂、棲賢寺、十方堂、殊像寺、廣宗寺、圓照寺、觀音洞、龍泉寺、羅睺寺、金閣寺、鎮(zhèn)海寺、萬佛閣、觀海寺、竹林寺、集福寺等,臺外:延慶寺、南禪寺、秘密寺、佛光寺、巖山寺、尊勝寺、廣濟寺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