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節(jié)有什么習俗
中秋節(jié)有什么習俗
中秋節(jié)的由來中秋節(jié)的由來,一般有兩種說法:一是它開始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。早在春秋時代,帝王就開始于這**祭月、拜月了。
后來,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競相仿效,逐漸傳到民間。
二是中秋節(jié)的來源和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有關(guān)。秋天是豐收的季節(jié)。八月中秋,農(nóng)作物和各種果品相繼成熟,農(nóng)民為了慶祝豐收,表達歡樂的心情,就把“中秋”這天作為節(jié)日。“中秋”即秋天中間的意思,農(nóng)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,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**,所以人們就把中秋節(jié)定在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。
中秋節(jié)的神話傳說民間流傳最多的是嫦娥恨丈夫后羿薄情,偷吃了她從王母娘娘那里要來的不**,在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之夜飛上天去,在月上筑室為宮,成為月宮之神;后羿十分后悔,年年的八月十五夜,望月設供,祈求妻子返回人間與自己和兒女團圓,因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間祭月祈團圓的文化風俗。
中秋節(jié)習俗祭月。設大香案,擺放月餅、西瓜、蘋果、紅棗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,其中月餅和西瓜是必須有的。
西瓜要切成蓮花狀。在月下,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位,紅燭高照,全家人一一拜祭月亮,隨后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。切的人要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,在家的,在外地的,都要算上,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。
大小要一致。如果家里有孕婦,還要多切出一份。
并非指祭月時的拜月。這種習俗源自北宋京師。當夜,全城人家,不論男女老少,都要穿上成人的服裝,盛谷物,插香,焚香,拜月說出心愿,祈求月亮神的保護。傳說古代齊國丑女無鹽,幼年時曾虔誠拜月,長大后,以超眾品德人宮,但沒被寵幸。
某年八月十五賞月,天子在月下見到她,感覺她美貌出眾,后立她為皇后。中秋拜月之俗由此而來。因為月中嫦娥,以美貌聞名,。因此少女拜月,愿“貌似嫦娥,面如皓月\”。
中秋賞月的習俗在唐代極盛行,很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佳句。宋代、明代、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活動頗具規(guī)模。每逢中秋月亮升起,將月餅、石榴、棗等瓜果供在桌案上。
拜月后,全家人圍坐,邊吃邊談,共同賞月?,F(xiàn)在,傳統(tǒng)的祭月拜月活動已被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代替。
從前,江蘇地區(qū)的中秋夜,婦女們多外出游玩,或相互拜訪,或結(jié)伴去佛寺尼庵,或舉辦盛大的文藝活動,甚至玩到雞鳴方結(jié)束。
這一習俗當?shù)亟凶觥白咴铝痢?。上海的習俗與江蘇類似,只是中秋夜婦女外出游玩必須要過至少三座橋,因而也叫做“走三橋”。
我國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慣,俗語有:‘八月十五月正圓,中秋月餅香又甜。\”月餅表示團圓,最初是用來供奉月神的祭品。而中秋節(jié)吃月餅的習俗,是從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。
當時,中原廣大**不堪忍受元朝統(tǒng)治階級的殘暴統(tǒng)治,紛紛起義。朱元璋聯(lián)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。但朝廷官兵盤查得十分嚴密,傳遞消息十分艱難。
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,命令下屬將藏有“八月十五夜起義”的紙條藏在餅里面,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,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晚上響應起義。到了起義那天,各路義軍紛紛響應,如星火燎原一般。很快,徐達便攻下元大都,起義成功了。
消息傳來,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日諭:在將要來臨的中秋節(jié),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,并把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“月餅”,作為節(jié)令糕點賞賜群臣。
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,清袁枚在《隨園食單》中就記錄有月餅的做法。到了近代,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。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美:餡料講究;外形美觀;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,如“嫦娥奔月”、“銀河夜月”、“三潭印月\”等。
以月之圓預示人之團圓,以餅之圓預示人之常生。用月餅表達思念故鄉(xiāng)、思念親人之情,祈盼豐收。
中秋節(jié)的習俗是什么
中秋節(jié),又稱月夕、秋節(jié)、仲秋節(jié)、八月節(jié)、八月會、追月節(jié)、玩月節(jié)、拜月節(jié)、女兒節(jié)或團圓節(jié),是流行于**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節(jié)日,時在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;因其恰值三秋之半,故名,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(jié)定在八月十六。
中秋節(jié)習俗有:祭月、賞月、拜月、燃燈、猜燈謎、吃月餅、觀潮、賞桂花、飲桂花酒、玩花燈等等。
我認為在中秋節(jié)怎么多的習俗中,最值得一提有5個,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