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經(jīng)的六義是哪六義?

詩經(jīng)的六義是哪六義?

詩經(jīng)的六義是:風、雅、頌、賦、比、興。
《詩經(jīng)》是**文學史上**部詩歌總集,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。

所謂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“六義”,是指“風、雅、頌”三種詩歌形式與“賦、比、興”三種表現(xiàn)手法。

風:即國風,是各地的民歌,是詩經(jīng)中最有成就的部分?!对娊?jīng)》**有十五國風,共160篇。
比較常見的篇目,如《關雎》、《蒹葭》、《桃夭》、《定之方中》、《柏舟》、《君子偕老》、《伐檀》、《碩鼠》、《伐柯》、《東山》、《鴻雁》、《靈臺》、《氓》、《七月》等。

雅:包括大雅和小雅,其中大雅31篇,小雅74篇,多數(shù)為公卿貴族所做,一般看作“正聲”。

大雅為歌功頌德之作,小雅多諷刺之聲。
常見的篇目如《采薇》、《鹿鳴》、《江漢》、《思齊》(前兩篇屬小雅,后兩篇屬大雅)等。

頌:即祭祀和頌圣的樂曲,分為周頌、魯頌和商頌。

分別為31、4、5篇。
常見的篇目如《我將》、《有客》、《玄鳥》等。

賦:是直接鋪陳敘述。

是最基本的表現(xiàn)手法。朱熹《詩集傳》:“賦者,敷也,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”。
如“*生契闊,與子成說。

執(zhí)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”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
與子成說(shuō):和你立下誓言。此處“說”并不通“悅”字。

比:
朱熹:“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。

”即比喻,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。
如《魏風·碩鼠》、《邶風·新臺》都是通篇用比的。

興:
朱熹:“興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。”即起興,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。

如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。《魏風·伐檀》也是用興這種表現(xiàn)手法的突出例子。

詩經(jīng)的六義是哪六義

《詩經(jīng)》的六義如下:
《詩經(jīng)》是**文學史上**部詩歌總集,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。所謂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“六義”,是指“風、雅、頌”三種詩歌形式與“賦、比、興”三種表現(xiàn)手法。

簡介:
風、雅、頌、賦、比、興。

其中風、雅、頌樂調、創(chuàng)作者、地區(qū)各不相同。鄭樵云:“風土之音曰風,朝廷之音曰雅,宗廟之音曰頌?!保ň咭姟锻ㄖ拘颉罚?br/> 賦指平鋪直敘,比即比喻, 興指先言他物,再借助聯(lián)想引出作者要寫的事物。

內容總結:
《詩經(jīng)》所收集的詩,都是可以配樂歌唱的。

根據(jù)音樂及詩歌形式、內容、語言的不同,《詩經(jīng)》分為風、雅、頌三個部分。
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,包括十五“國風”,即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歌謠?!皣L”保存了大量勞動**的口頭創(chuàng)作,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。

這部分詩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現(xiàn)實主義特色,反映了當時**的生活處境及思想意識、審美觀念,表達了他們對**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深刻認識。

“國風”的語言樸素、鮮明,富于形象性,多處,用雙聲、疊韻、疊字等,表達準確優(yōu)美。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,隔句用韻,富有節(jié)奏感和音樂感。

同時多處出現(xiàn)章節(jié)的復疊,有一唱三嘆的藝術美感,是《詩經(jīng)》的精華部分。
雅是周王朝直接統(tǒng)治區(qū)的音樂。
頌有形容的意思,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。

雅詩的內容多描寫統(tǒng)治階級的日常生活,常用在宴會歌舞中。
頌詩的內容多是歌頌周王朝祖先的“功德”,常在祭祀宗廟時演出。
雅詩和頌詩都是統(tǒng)治者在特定場合演出的樂歌,但雅詩的篇幅較長,分章分節(jié),句法整齊,流暢通順,有些還偏重于抒情,加上比興手法的,巧妙運用,有較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,頌詩具有極為濃厚的宗教文學色彩,形式較為古板呆滯,詩歌語言也顯得典雅沉重。
雅詩分為“大雅”和“小雅”,頌詩則分為“周頌”、“魯頌”和“商頌”。

詩經(jīng)六義指什么

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六義指的是風、雅、頌和賦、比、興。
風、雅、頌代表的是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三個篇目。

春秋時代孔老夫子在對《詩經(jīng)》編定的過程中,把詩經(jīng)分成了三大類,每一類取了一個名字,**類風、第二類雅、第三類頌,這三大類也就變成了三個篇目,形成了《詩經(jīng)》的目錄。

風,指的是國風?!对娊?jīng)》中的三百一十一首詩中,除去六首沒有內容的作品外,其余的三百零五首詩歌,有一百一五首都是來自于十五個諸侯國的詩歌,也稱為十五國風。雅是來自于貴族的詩歌,具有風雅和優(yōu)雅的特質。頌,是贊美祖先的。

通俗理解可這樣認為“風”是唱給老**聽的,“雅”是唱給貴族聽得,“頌”是唱給“鬼”聽的。在古代“鬼”字不是貶義詞,它代表的是過世的先人。
賦、比、興指的是《詩經(jīng)》中所應用的修辭手法。

今天我們在文學作品中看到的比喻、排比、夸張等修辭手法的源頭就來自于《詩經(jīng)》。
簡單解釋,”賦“類似于現(xiàn)在的排比,只是古人的排比相對簡單沒有現(xiàn)在的華麗,但也不乏其魅力。

“比”就是比喻,把一個復雜的事物用打比方的句子,使人知曉。

”興“,類似于”比“,是《詩經(jīng)》中最重要的一種修辭手法,就是在表達真正想要表達的話題之前,先用一個影子暗示,也稱作起興。
比如,“已經(jīng)下了三天的雨了,這三天我沒有**不在想你?!边@句話真正要說的是思念,因為雨絲代表的是情絲,用下雨引出思念。

這種修辭手法就是興,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比比皆是。

詩經(jīng)中的六義指的是什么

《詩經(jīng)》中“六義”指的是什么詩經(jīng)六義,即是指“風、雅、頌”三種詩歌形式與“賦、比、興”三種表現(xiàn)手法。風,即國風,是各地的民歌,詩經(jīng)**有十五國風。

雅,包括大雅和小雅,多數(shù)為公卿貴族所做,一般看作“正聲”。

頌,即祭祀和頌圣的樂曲,分為周頌、魯頌和商頌。賦,是直接鋪陳敘述。是最基本的表現(xiàn)手法。比,即比喻,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。

興,即起興,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。拓展內容:《詩經(jīng)》是**最早的詩歌總集?!对娊?jīng)》原本叫《詩》,共有詩歌305首(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,即有目無辭,稱為笙詩),因此又稱“詩三百”。

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(jīng)典,因此稱為《詩經(jīng)》。漢朝毛亨、毛萇曾注釋《詩經(jīng)》,因此又稱《毛詩》?!对娊?jīng)》中詩的分類,有“四始六義”之說。

“四始”指《風》、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、《頌》的四篇列首位的詩。

詩經(jīng)六義分別指的是什么

詩經(jīng)六義是指“風、雅、頌”三種詩歌形式與“賦、比、興”三種表現(xiàn)手法。 詩經(jīng)六義 風雅頌 風、雅、頌是按音樂的不同而劃分的。

風即十五國風,是各地的音樂曲調,包括周南、召南、邶風、鄘風、衛(wèi)風、王風、鄭風、檜風、齊風、魏風、唐風、秦風、豳風、陳風、曹風十五部分,共一百六十篇。

雅分為大雅和小雅,是朝廷正樂,共一百零五篇,其中大雅三十一篇、小雅七十四篇。頌分為周頌、魯頌和商頌三個部分,分別有三十一篇、四篇、五篇,為郊廟祭祀之樂。 賦比興 賦、比、興作為《詩經(jīng)》的表現(xiàn)手法,宋代朱熹在《詩集傳》曾有清楚的解釋:“賦者,敷也,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”;“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”“興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”。簡單說來,賦就是直截了當?shù)乇磉_所要陳述的思想感情,如《邶風·擊鼓》所言“執(zhí)子之手,與子偕老”就是很直接,很熱烈地將自己的愛情言表達了出來;再如《衛(wèi)風·氓》幾乎通篇都是運用“賦”的手法,將一個棄婦的怨情毫無保留地訴說出來。

比就是打比方拿一件事物來比擬另一件事物,如《衛(wèi)風·碩人》中形容美人是”手如柔荑,膚如凝脂。 《詩經(jīng)》的特色和影響 *百科*,《詩經(jīng)》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。

第二,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詩歌,除了極少數(shù)幾篇,完全是反映現(xiàn)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、日常經(jīng)驗。 第三,與上述第二項相聯(lián)系,《詩經(jīng)》在總體上,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。 第四,《詩經(jīng)》的抒情詩,在表現(xiàn)個人感情時,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