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古人稱呼父母為爹娘而非爸媽
為什么古人稱呼父母為爹娘而非爸媽
直到 20 世紀初,“爸爸”一詞還遠不如“爹”、“父親”這些詞匯普及。以至語言學者還要為這個詞正名。
1933 年,黎錦熙專門在《國語周刊》發(fā)表《“爸爸”考》一文,稱“近來小學國語課本大都依北京語改‘父親’為‘爸爸’”,他要為“爸爸”辯護,強調(diào)“其實‘爸爸’比‘父親’古雅得多”。
三國時張揖所著《廣雅》即載:“爸,父也。”北宋《集韻》去聲四十禡又載:“必駕切。吳人呼父曰爸?!边|人所著《龍龕手鑒·卷四》也寫到:“爸,蒲可反,楚人呼父也。
”明代《廣東通志》則寫到:“廣州謂父曰爸,亦曰爹?!钡鞍帧弊值淖x音一開始就是“ba”或“pa”嗎?黎錦熙在文章中提到:“古無輕唇,‘魚’、‘模’轉‘麻’,故‘父’為‘爸’?!鞍帧睂嵓础案浮敝疽?。
”查現(xiàn)代構擬的上古音,就能發(fā)現(xiàn)“父”、“爸”的讀音都是:ba。所以“爸”和“父”本就是一個音派生出的兩個字。**古人一向以單音節(jié)詞匯為主,**人什么時候用疊詞“爸爸”的呢?有一種觀點認為,漢語疊詞很大程度上是受北方游牧民族語言的影響。
比如“媽媽”大量的應用是在元代。而“哥哥”這個稱呼最早見于《元史·泰定帝本紀》:“已委付了的大營看守著,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**、普顏篤**,侄碩德八剌**。”百科在五胡亂華的南北朝,《北齊書·南陽王綽傳》有載:“綽兄弟皆呼父為兄兄,嫡母為家家,乳母為姊姊,婦為妹妹。
”然而“爸”并不如“兄”那樣很早疊字化。實際上,直到 1903 年首刊的《老殘游記》才出現(xiàn)“爸爸”一詞?!鞍职帧背霈F(xiàn)的如此之晚,以至于受英語的影響可能比北方游牧民族語言的影響更大。
父母和爸爸媽媽有什么區(qū)別?同個意思?
父親和母親是生物學血緣關系詞。爸爸媽媽是**關系上的詞語。
如果父母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,生而不養(yǎng),只是一種生物學上的血緣關系罷了;就沒有爸爸媽媽的**關系。
父母的贍養(yǎng)問題是**法律關系。父母生而不養(yǎng),兒女就沒有任何贍養(yǎng)義務。說白了,關于父母和爸爸媽媽的區(qū)別,就是主觀和客觀的問題。
父母和爸媽有什么區(qū)別
爸媽和父母是**傳統(tǒng)說法,爹娘是南北朝時由胡人傳來的說法。這三個稱呼原則上沒有什么本質(zhì)區(qū)別,但是在具體的使用上略有不同;在直接面對他們的時候,一般稱爸爸、媽媽(有的地區(qū)也直稱爹、娘);在其它場合下或?qū)e人談到自己爸爸媽媽,一般稱我的父母較為合適。
叫父母和叫爸媽有什么區(qū)別?
對外稱自己爸爸媽媽為父親母親,比較鄭重。比如和朋友聊天時,在談到自己的雙親時,稱我的父親或者我的母親,這樣顯得很莊重。
對內(nèi)時稱爸爸媽媽比較親切。
比如說在家里,就稱呼雙親為爸爸媽媽比較合適。其實叫父親母親或者爸爸媽媽的區(qū)別一般就是在場合不同,語境不同所決定的。這兩者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上的不同。都是一種稱呼而已。
爹娘與爸媽的不同意義
這是一位兄弟在微信群里分享的感悟故事,覺得非常有趣又有幾分歪理,摘錄下來和大家一起分賞分賞: 以前管父親叫爹,爹字下面是“多”字,因為父親管的最多,父親一人說了算!現(xiàn)在都叫爸,爸字下面是啞巴的“巴”,就是說現(xiàn)在的父親只管干活,要少說話或不說話!以前管母親都叫娘,娘去掉“女”字是良心的“良”,過去的孩子都懂孝道,有良心!現(xiàn)在普遍都叫媽,媽去掉“女”字是“馬”,所以現(xiàn)在的母親整天只有為孩子當牛做馬的份! 是歪理嗎? 歪得好像也有一些道理,還讓人沉思而無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