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珍丹的作用
七珍丹的作用
七珍丸作用:小腸疝氣;一切下部冷疾。
*物組成:木香、知母(焙)、小茴香(鹽炒)、橘皮(去白)、枳殼(去瓤)、川楝子、甘草各等分。
處方來源: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九。
方劑主治:小腸疝氣;一切下部冷疾。
七珍丹是一種中*,它的主要治療作用就是治療小腸疝氣,小腸疝氣是一種常見的嬰幼兒疾病,當(dāng)出現(xiàn)小腸疝氣的時候,對于孩子的健康危害是比較大的,如果不注意及時治療,很容易導(dǎo)致小腸進入到陰囊里面,引起腫脹,甚至導(dǎo)致更大的危害,對于小腸疝氣來說,可以使用七珍丹來進行治療。
小兒七星茶和七珍丹區(qū)別
指導(dǎo)意見:您好,小兒七星茶功能與主治:開胃消滯,清熱定驚。用于小兒積滯化熱,消化不良,不思飲食,煩躁易驚,夜寐不安,大便不暢,小便短赤。
小兒七珍丸(小兒七珍丹)消積導(dǎo)滯,通便瀉火,鎮(zhèn)驚退熱,化痰息風(fēng)。
用于小兒感冒發(fā)熱,夾食夾驚,乳食停滯,大便不通,驚風(fēng)抽搐,痰涎壅盛。
七珍丹是治什么
通用名稱:小兒七珍丸(小兒七珍丹) 漢語拼音:Xiao\’er Qizhen Wan 【成 份】雄黃 天麻 天竺黃 全蝎 僵蠶 清半夏 鉤藤 桔梗 黃芩 巴豆霜 膽南星 蟬蛻 蟾酥 沉香 羚羊角 人工牛黃 麝香 朱砂 【性 狀】本品為朱紅色的包衣水丸,除去包衣后顯**;氣芳香,味涼、微麻。 【功能主治】消積導(dǎo)滯,通便瀉火,鎮(zhèn)驚退熱,化痰息風(fēng)。
用于小兒感冒發(fā)熱,夾食夾驚,乳食停滯,大便不通,驚風(fēng)抽搐,痰涎壅盛。
【規(guī) 格】每100粒重0.628 【用法用量】用白開水或糖水送服,或暗投入食物中;或同乳共服,空腹服**。一般一個月小兒一次3粒,三至四個月一次5~6粒,七至八個月一次8~9粒,滿周歲一次15粒,三至四歲一次25粒,五至六歲一次30粒,七至八歲一次35粒,十歲及十歲以上者一次40粒。若未奏效,隔24小時再服一次,最多限服三次。服用一次為1個療程。
【注意事項】麻疹及久瀉氣虛者忌服。個別小兒服后有腹瀉或腹中隱隱作痛現(xiàn)象,這是小兒七珍丸*理作用的結(jié)果,服*后3~5小時開始腹瀉,2~3次后自行消失。
七珍丸簡介
目錄 1 拼音 2 七珍丸*典標(biāo)準(zhǔn) 2.1 品名 2.2 處方 2.3 制法 2.4 性狀 2.5 鑒別 2.6 檢查 2.7 功能與主治 2.8 用法與用量 2.9 規(guī)格 2.10 貯藏 2.11 版本 3 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博濟》之七珍丸 3.1 七珍丸的別名 3.2 組成 3.3 功效 3.4 主治 3.5 七珍丸的用法用量 3.6 制備方法 3.7 附注 4 《直指小兒》卷二之七珍丸 4.1 組成 4.2 主治 4.3 七珍丸的用法用量 4.4 制備方法 4.5 附注 5 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二之七珍丸 5.1 組成 5.2 功效 5.3 主治 5.4 七珍丸的用法用量 5.5 制備方法 附: 1 古籍中的七珍丸 1 拼音 qī zhēn wán 2 七珍丸*典標(biāo)準(zhǔn) 2.1 品名 七珍丸 Qizhen Wan 2.2 處方 炒僵蠶160g、全蝎160g、人工麝香16g、朱砂80g、雄黃80g、膽南星80g、天竺黃80g、巴豆霜32g、寒食曲160g 2.3 制法 以上九味,除人工麝香、巴豆霜外,雄黃、朱砂分別水飛成極細粉;其余僵蠶等五味粉碎成細粉。將人工麝香研細,與上述粉末(取出適量朱砂作包衣用)配研,過篩,混勻,用水泛丸,低溫干燥,用朱砂粉末包衣,即得。
2.4 性狀 本品為朱紅色的水丸;氣芳香濃郁,味辣、微苦。
2.5 鑒別 取本品,置顯微鏡下觀察:不規(guī)則塊片無色透明,邊緣多平直,有棱角,遇水合氯醛試液溶化(天竺黃)。草酸鈣簇晶直徑8~24μm,存在于類圓形薄壁細胞中(巴豆霜)。體壁碎片無色,表面有極細的菌絲體(僵蠶)。體壁碎片淡**至**,有網(wǎng)狀紋理及圓形毛窩,有時可見棕褐色剛毛(全蝎)。
不規(guī)則碎塊金**或橙**,有光澤(雄黃)。不規(guī)則細小顆粒暗棕紅色,有光澤,邊緣暗黑色(朱砂)。 2.6 檢查 應(yīng)符合丸劑項下有關(guān)的各項規(guī)定(2010年版*典一部附錄Ⅰ A)。
2.7 功能與主治 定驚豁痰,消積通便。用于小兒急驚風(fēng),身熱,昏睡,氣粗,煩躁,痰涎壅盛,停乳停食,大便秘結(jié)。 2.8 用法與用量 口服。
小兒三至四個月,一次3丸;五至六個月,一次4~5丸;周歲,一次6~7丸,一日1~2次;周歲以上及體實者酌加用量,或遵醫(yī)囑。 2.9 規(guī)格 每200丸重3g 2.10 貯藏 密封。 2.11 版本 《中華******典》2010年版 3 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博濟》之七珍丸 3.1 七珍丸的別名 四神煎、草四神煎 3.2 組成 肉蓯蓉半斤(細切,酒煮,爛研成膏),補骨脂(炒)2兩,巴戟天(去心)2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2兩,杏仁(湯浸;去皮尖)1兩,桃仁(湯浸,去皮尖:)1兩,胡桃仁(研)1兩。
3.3 功效 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博濟》之七珍丸具有補真益氣,壯腰膝,進飲食之功效。 3.4 主治 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博濟》之七珍丸主治小便白淫。 3.5 七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,熱酒化下,日3服。 3.6 制備方法 上將后6味搗研成末,與蓯蓉膏同研勻,更入煉蜜搗300500百杵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3.7 附注 四神煎(原書同卷)、草四神煎(《圣濟總錄》卷一八五)。 4 《直指小兒》卷二之七珍丸 4.1 組成 細辛1錢半,川靈脂1錢半,直僵蠶(炒)1錢半,白附子1錢,朱砂半錢,全蝎4個(焙)。 4.2 主治 《直指小兒》卷二之七珍丸主治諸風(fēng),頑痰壅盛。 4.3 七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,姜湯送下。
4.4 制備方法 上為末,用大南星生為末,煮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 4.5 附注 本方方名,《普濟方》引作“七珍丹”。 5 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二之七珍丸 5.1 組成 **(炒)、水蛭(炒)、虻蟲(炒)、干漆(炒)、當(dāng)歸(酒浸)、桃仁、蘇木。 5.2 功效 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二之七珍丸具有行氣血之功效。
5.3 主治 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二之七珍丸主治月水不調(diào)。 5.4 七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,空心酒送下。 5.5 制備方法 上多用醋煎汁,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古籍中的七珍丸 《嬰童百問》:[卷之二]慢驚第十六問 ,神寶既濟丹、礞石散;虛甚不可下痰者,靈脂丸、七珍丸。如腦、麝、巴霜寒涼通關(guān)利腸之輩,一切禁止。如… 《普濟方》:[卷二百十九諸虛門]補壯元陽 凈各半兩)齒嚼破。
米谷不草四神煎(一名七珍丸出圣濟總錄)補真元?!?《普濟方》:[卷三百三十二婦人諸疾門]月水不調(diào) 各半兩)細辛防風(fēng)芫花(去土醇醋炒黃黑色)川芎(七珍丸行氣血。**(炒)水蛭(炒)虻蟲(炒)干漆(炒… 《普濟方》:[卷三十三腎臟門]白淫(附論) 出。
則固者搖矣。故淫溢不方七珍丸(王氏博濟方)補真益氣。
七珍丹的吃法
1、吃法:每服35丸,空心鹽酒送下。
2、成分:木香、知母(焙)、小茴香(鹽炒)、橘皮(去白)、枳殼(去瓤)、川楝子、甘草各等分。
3、主治:小腸疝氣;一切下部冷疾。
4、七珍丹遂成為山西絳州一大名*,家喻戶曉,常用不衰,廣流民間,被譽為兒科良*,并有“若要小兒安,月月離不開七珍丹”的傳說。
擴展資料:
1、相傳在清乾隆年間,有一姓韓的宮廷太監(jiān),系河北省武強縣人氏,在皇宮當(dāng)差多年,甚為勤快,祖上世代為醫(yī)。其置身宮廷,雖不是御醫(yī),但受世襲影響,通曉醫(yī)理,精于醫(yī)術(shù),加之聰慧過人,深得皇室家族賞識。
2、在皇宮大內(nèi)經(jīng)常有皇室嬰兒所患高熱不退、夜啼不安,甚至驚風(fēng)抽搐等急性熱病,宮中太醫(yī)百科、御醫(yī)時以白虎湯、犀角地黃湯等清熱熄風(fēng)之劑,時難取效,皇室家族甚是急迫不安。
此時有人薦見通曉醫(yī)理的韓太監(jiān)診治。韓太監(jiān)以**的*丸,嬰兒服后,少則**,多則三天,熱退神清,啼止便通,平安入睡,且飲食增加,恢復(fù)較快。慢慢地韓太監(jiān)的醫(yī)術(shù)在宮內(nèi)頗有名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