瑟是什么樂器?
瑟是什么樂器?
瑟**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,共有二十五根弦?!对娊?jīng)》中有記載\”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\”,\”我有嘉賓,鼓瑟鼓琴\”。
瑟曾銷聲匿跡千年之久,而今“幽蘭漢樂”將傳說中的聲音再次呈現(xiàn)于舞臺之上,琴瑟合鳴,樂聲如流水,如鳳鳴,如南風(fēng),如月行,引我們走進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。
一種古代的撥弦樂器。形狀似琴,有25根弦,弦的粗細不同。每弦有一柱。按五聲音階定弦。
古時,瑟常常與琴或笙合奏。瑟〈名〉(指事。從珡,必聲。
本義:古代撥弦樂器。形似古琴,每弦一柱,但無征位)瑟,庖犧所作弦樂也。――《說文》大瑟小瑟。
――《禮記·明堂位》大瑟謂之灑。――《爾雅》。注:“二十七弦。
世本,皰犧作五十弦。黃帝使**鼓瑟。哀不自勝,乃破為二十五弦?!惫讶烁`聞趙王好音,請奏瑟。
――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又如:調(diào)瑟(調(diào)準(zhǔn)瑟弦的音);琴瑟(琴與瑟)古水名 擊缶:jīfǒu1《說文解字》:“缶,瓦器,所以盛酒漿,秦人鼔之以節(jié)歌”。鼔,敲擊;節(jié),和拍;擊缶亦作\”擊缻\”。秦人或以缶為樂器﹐用以打拍子。2《詩經(jīng)·陳風(fēng)·宛丘》:“坎其擊缶,宛丘之道,無冬無夏,值其鷺翿”;《墨子·三辯》中記載:“昔諸侯倦于聽治,息于鐘鼓之樂,士大夫倦于聽治,息于竽瑟之樂,農(nóng)夫春耕夏耘,秋殮冬藏,息于瓴缶之樂”;《淮南子·精神訓(xùn)》:“今夫窮鄙之社也,叩盆拊瓴,相和而歌,自以為樂矣”,說明“擊缶”是民間低級文娛形式。
3《周易·離》九三爻辭載:“日昃之離,不鼓缶而歌,則大耄之嗟,兇?!币鉃橄﹃栍鄷?,叩缶而歌是垂暮老人的挽歌?!肚f子·至樂》中載:“莊子妻*,惠子吊之,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?!弊C明其中的“鼓缶”是喪禮的內(nèi)容。
4李斯《諫逐客令》有“擊甕叩缶,彈箏博髀”句,形容秦國音樂文化落后。戰(zhàn)國以前,秦處西陲,文化低,無音樂教材,喝到半醉,以擊著瓦缶,手拍著大腿打拍子嗚嗚而歌。到戰(zhàn)國中后期,秦國引入鄭和衛(wèi)之民樂,古典宮廷韶樂。
秦人以“夫擊甕叩缶、彈箏搏髀”為恥,忌諱提及此事。5史記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記載,秦王飲酒酣,曰:“寡人竊聞趙王好音,請奏瑟。”趙王鼓瑟,秦御史前書曰:“某年月日,秦王與趙王會飲,令趙王鼓瑟。
”藺相如前曰:“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,請奉盆缶秦王,以相娛樂。”秦王怒,不許。于是相如前進缶,因跪請秦王。秦王不肯擊缶。
相如曰:“五步之內(nèi),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。”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張目叱之,左右皆靡。于是秦王不懌,為一擊缶;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:“某年月日,秦王為趙王擊缶”。
這個**的外交典故,是藺相如反擊秦王羞辱趙國的有力舉措,因為秦人不善器樂,難為高雅正統(tǒng)之聲,只會擊缶為娛,低俗下流,故以*相拼,逼秦王擊缶而反擊羞辱之,捍衛(wèi)了趙國尊嚴(yán)。6擊缶,就是敲瓦罐,“擊缶而歌”非**正統(tǒng)音樂,在**文化里面是貶義。
瑟是什么意思
瑟(拼音:sè),是漢語通用規(guī)范一級字,最早見于戰(zhàn)國,本義是古代一種弦樂器,形狀像琴,后引申指凄涼的樣子。
象形兼形聲字。
古文象琴形,《說文》:“瑟,庖犧所作弦樂也。
從珡,必聲?!睉?zhàn)國文字“瑟”字作“圖A”、“圖B”、“圖C”、“圖D”等形,或加注“必”聲。 “圖D”構(gòu)形待考。
《說文》“瑟”字古文作“圖E”,篆文作“圖F”,所從的“圖G” “圖H”并源于“圖D” “圖B”等形。
“瑟”本義是樂器名,為撥弦樂器。信陽楚墓2.023:“二漆瑟?!?br/> 《包山楚簡》260:“一瑟。
”郭店楚墓竹簡《性自命出》24:“聽琴瑟之聲?!?br/> 《詩·小雅·鹿鳴》:“我有嘉賓,鼓瑟吹笙。”隸變后楷書寫作瑟。
引申多用于形容詞,指莊嚴(yán)的樣子;眾多的樣子;潔凈鮮明的樣子,或用于形容風(fēng)聲或其他輕微的聲音,又引申指寂寞凄涼的樣子。
組詞有瑟縮、瑟瑟、琴瑟、捺瑟、瑟韻、抖瑟、緪瑟、東瑟、擼瑟、秦瑟、頌瑟、點瑟、點瑟、瑟然、嘚瑟、幽瑟、瑤瑟、徹瑟、雅瑟、張瑟、瑟汩、畏瑟、寶瑟、靈瑟、騷瑟、湘瑟、瑟歌、羲瑟、瑟索、索瑟、瑟克、瑟踧、破瑟、明瑟、鹍瑟、素瑟、縮瑟。
組詞
1、瑟縮(sè suō)是象聲詞, 指身體因寒冷、受驚等而蜷縮抖動。
也指遲緩;遲疑。
魯迅《風(fēng)箏》:他向著大方凳,坐在小凳上;便很驚惶(huáng)地站了起來,失了色瑟縮著。
2、瑟瑟 (sèsè)形容風(fēng)聲或其他輕微的聲音。
3、琴瑟(qín sè)據(jù)文獻記載,伏羲發(fā)明琴瑟。
琴與瑟均由梧桐木制成,帶有空腔,絲繩為弦。琴初為五弦,后改為七弦;瑟二十五弦。古人發(fā)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。
4、捺瑟(nà sè)是樂器拍板的別名。
5、嘚瑟(dè se),常指獲得不值一提的成就或做成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。
“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”中的“瑟”和“笙”分別指什么樂器?
瑟指的是**傳統(tǒng)彈弦樂器,笙指的是是**傳統(tǒng)古老的吹奏樂器。
相關(guān)介紹:
1.瑟:
瑟共有二十五根弦。
最早的瑟有五十弦,故又稱“五十弦”。
古瑟形制大體相同,瑟體多用整木斫成,瑟面稍隆起,體中空,體下嵌底板。瑟面首端有一長岳山,尾端有三個短岳山。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。首尾岳山外側(cè)各有相對應(yīng)的弦孔。
另有木質(zhì)瑟柱,施于弦下。
2.笙:
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,并且對西洋樂器的發(fā)展曾經(jīng)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。笙屬于簧片樂器族內(nèi)的吹孔簧鳴樂器類,是世界上現(xiàn)存大多數(shù)簧片樂器的鼻祖。
發(fā)音清越、音質(zhì)柔和,歌唱性強,具有**民間色彩。
擴展資料
相關(guān)背景:
瑟的起源十分久遠,在考古發(fā)現(xiàn)的弦樂器中所占的比重**。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、湖南和河南三省,并且絕大多數(shù)出自東周楚墓。
傳說在夏代已經(jīng)有瑟了。甲骨文上的“樂” 字,上面就是“絲”字,下面是一個“木”字。瑟要用弦,那么瑟的產(chǎn)生應(yīng)該在蠶絲出現(xiàn)之后。
瑟弦的原料,至少有能夠繅絲的技術(shù)才可能制出弦線。先秦前后的弦樂器就是琴和瑟。
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笙已非常流行,它與竽并存,在當(dāng)時不僅是為聲樂伴奏的主要樂器,而且也有合奏、獨奏的形式。南北朝到隋唐時期,竽、笙仍并存應(yīng)用,但竽一般只用于雅樂,逐漸失去在歷史上的重經(jīng)作用,而笙卻在隋唐的燕樂九部樂、十部樂中的百科清樂、西涼樂、高麗樂、龜茲樂中均被采用。
琴、瑟分別指的是什么樂器?盡量詳細點!
1、琴
琴,最早指瑤琴(古琴),近代以來被很多人當(dāng)做一個類稱,即表示一類樂器。(注意,“琴”字作為類稱,只是在現(xiàn)代漢語中,在一切古文獻,以及清代以前的中文文獻中,琴類別非常廣泛(又稱瑤琴、玉琴,俗稱古琴),既包括管弦樂器,如提琴,笛子;鍵盤樂器,如鋼琴、風(fēng)琴等;敲擊樂器,如鋼片琴,這些樂器都可以在現(xiàn)代漢語的不同的語境中簡稱為“琴”。
琴的構(gòu)造——
“琴頭”上部稱為額。
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,稱為“岳山”,又稱“臨岳”,是琴的**部分。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,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“龍池”,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“鳳沼”。
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,經(jīng)岳山、龍齦,轉(zhuǎn)向琴底的一對“雁足”,象征七星。琴面上有十三個“琴徽”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。
琴腹內(nèi),頭部又有兩個暗槽,一名“舌穴”,一名“聲池”。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,稱為“韻沼”。與龍池、鳳沼相對應(yīng)處,往往各有一個“納音”。
龍池納音靠頭一側(cè)有“天柱”,靠尾一側(cè)有“地柱”。
使發(fā)聲之時,“聲欲出而隘,徘徊不去,乃有余韻”。由于琴沒有“品”(柱)或“碼子”,非常便于靈活彈奏,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,琴弦震幅大,余音綿長不絕等特點,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。
2、瑟
瑟是**的一種傳統(tǒng)彈撥弦樂器,外形類似箏但略寬。按五聲調(diào)式定弦,常作為琴的伴奏樂器,常與古琴并稱琴瑟。瑟最早的使用記載于《詩經(jīng)》,唐朝以后為宮廷雅樂樂器。
雖然瑟到現(xiàn)代開始衰微,但在**文化中卻有很重要的地位。
瑟的構(gòu)造——
瑟形體平臥的中空長方形,面微隆起。琴箱一般為整木制做,下有底板。有的時候琴箱側(cè)面和底面有出音孔。
在琴箱表面,首段有一個較長的“岳山”(用以架弦的硬木),尾端有三個短岳山和四個枘,用來固定琴弦。一般的瑟有25根絲制的弦,平行琴體排列。每弦下有一可移動的柱(又稱碼子、雁柱),用來調(diào)音。
瑟長120~170厘米(47~67英寸)不等,有雅、頌、大、小之別。
雅瑟二十三弦、頌瑟二十五弦、大瑟二十七弦、小瑟有十五弦。相傳古代的瑟有50弦,《漢書·郊祀記》載:“太帝命**鼓五十弦瑟,悲,帝禁不能止,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”。20世紀(jì)30年代,鄭覲文創(chuàng)立的大同樂會又對瑟進行了改良,制作了50弦的庖犧瑟和100弦的大瑟。
瑟的音質(zhì)飽滿,高音清脆、中音明亮、低音渾厚。
其音域五聲調(diào)式可覆蓋五個八度??梢元氉嗷蚝献?,或者用來伴奏歌唱。古代常與古琴或笙合奏。
演奏者一般將瑟橫放于膝前,左右手交替配合彈奏。
擴展資料:
瑟的起源——
瑟的起源十分久遠,在考古發(fā)現(xiàn)的弦樂器中所占的比重**。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、湖南和河南三省,并且絕大多數(shù)出自東周楚墓。
其他如江蘇、安徽、山東和遼寧等省,只有一點零星發(fā)現(xiàn)。文獻記載“庖羲氏”作瑟 。
傳說在夏代已經(jīng)有瑟了。甲骨文上的“樂” 字,上面就是“絲”字,下面是一個“木”字。
瑟要用弦,那么瑟的產(chǎn)生應(yīng)該在蠶絲出現(xiàn)之后。瑟弦的原料,至少有能夠繅絲的技術(shù)才可能制出弦線。先秦前后的弦樂器就是琴和瑟。
另外一個推測,象琴瑟這一類樂器,可能和狩獵的弓弦有關(guān)。當(dāng)然,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動物的皮筋條制作。我們在1984年**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,最粗的幾根低音弦,用的就是牛筋弦。
瑟是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之一,先秦便極為盛行,漢代亦流行很廣,南北朝時常用于相和歌伴奏,唐時應(yīng)用頗多,后世漸少使用。